本网讯(通讯员王澜 史颖蕊)4月3日,我院工业设计系《开源硬件与智能交互》课程以别开生面的教学成果展圆满收官。课程由我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艾险峰副教授主讲,工业设计2201班全体学生通过为期6周的创新实践,完成从理论知识到产品落地的跨越式成长。
作为工业设计系课程改革的新标杆,该课程创新性地融合了基于项目式学习(PjBL)和基于问题式学习(PBL)双轮驱动模式。课程伊始,艾险峰抛出了极具挑战性的实践问题:如何设计仅凭橡皮筋驱动,兼具功能性、耐久性与美学价值的智能小车(受邀参加美国ART CENTER的formula E共同课程项目)。
“当传统课堂转变为创客工坊,教师角色也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创新催化剂的转变。”艾险峰介绍道,课程通过构建“理论输入-需求分析-原型设计-技术实现”的完整闭环,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。艾险峰在教学环节全程提供Arduino编程、传感器集成、3D打印等技术支持,确保创意构想顺利转化为实体作品。
在成果展示现场,涌现出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设计:基于语音交互的智能音乐盒通过情感识别实现个性化播放,和将传统童车升级为具备防跌落预警功能的智能童车等。这些作品不仅技术完成度高,更体现出对社会需求的深刻洞察。
“最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们的系统思维提升。”艾险峰教授评价道,“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实现,而是能够统筹考虑人机交互、生产可行性乃至商业价值。”据了解,课程设置的“三次设计迭代”机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,每个项目都经过需求论证、原型测试、用户反馈的完整流程。
作为我院“新工科”建设的重点课程,《开源硬件与智能交互》的成功实践标志着学院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。这种“做中学、学中创”的教学模式将在工业设计系中持续推广,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提供新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