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年 从未停止的征程
——记理学院数学建模团队
4月初的一天,理学院李明老师接到一个电话,电话里传来好消息——理学院组队参加09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二等奖!几乎没有停顿半刻,李明拨通了副院长李德宜的电话,向他传达喜讯。电话那头,李院长激动万分,一个劲地说“好,好,好,好……”
作为这支参赛队伍的领队,李明自己心底里也是特别欣喜。当时的他思绪万千,一想到这次成功是对他们工作的促进,是发展壮大建模队伍的契机,李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建模越来越蓬勃发展的画面。微笑挂上了眉梢。
其实,早在1996年,我校就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。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方法建立一种模型,来分析、研究、决策生产实践中的问题。这是1992年起,教育部为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,专门设置的赛事,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。
13年来,我校建模团队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,赢得一系列全国大奖,使得学校声名远扬。当时的队伍就是由李德宜挂帅。他回忆说,那时参赛的学校不多,我们却已经开始捧回一座座奖杯。13年来,我校的学生从未在建模的道路上停止征程,13年传承下来的积极探索、不畏困难的精神,成就了我校良好的数学建模氛围和传统。
自1996年来,我校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14次,获全国一等奖3次,二等奖7次,省一等奖8次,二等奖10次,三等奖6次。而这次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,无疑为学校建模品牌的建设,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四天四夜:实验室里思维赛跑
今年2月,理学院熊嫚、信息学院张海茹、苏志祈组队,准备参加09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。他们三人从前就有许多合作的机会,对彼此实力都非常了解。熊嫚数学底子好、擅长建模,张海茹思维开阔、灵活多变,而苏志祈数据处理特别快。此次竞赛的指导老师分别是李德宜、冯育强、李明等人。
去年第一次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竞赛,三个队全军覆没。李明有点灰心,而且给这次参赛增加了许多压力。李明有点泄气的时候,冯育强对他说:“这件事成功了的话对学校、对学生都是一件好事,可以把我校建模做成品牌,在全校推广。”李明立刻坚定了信心。
大年初六,队员们和老师已经到校。培训几天后,竞赛就开始了。学校还没开学,找个吃饭的地方都难,店铺还未开始营业。他们没有把这些放在眼里。
拿到题目,是二选一型。题一是设计一个交通环岛,题二是能源和手机。经过权衡、讨论,他们选择交通问题。审题,翻译,讨论,整合资料,确定模型,马不停蹄地进行。四天四夜他们一刻也不敢浪费。
参加这次美国数学建模竞赛,队员们遇到了很多困难,但他们从不放弃。一个问题做不出来,就找资料,重新思考。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比全国赛多了语言关,难度加大了很多。他们在美国网站上找资料、看文献,很吃力。平常的博士生一周也就读两篇外文文献,而他们一天就要看好几篇。
竞赛做交通问题,所需的软件他们没用过。竞赛内容事前未知,不可能把所有软件买个遍,他们在网上找试用版。苏志祈只用一天时间,就熟练掌握软件。但试用版软件有些功能受到限制模拟不出,队员们自己编程加以改进。
一个个困难在他们的努力下,依次顺利解决。多少心血,多少功夫,多少压力,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。熊嫚说,四天四夜,他们被迫要学很多东西,要看很多资料。
团队:肯吃苦,能吃苦,不怕苦
我校于06年挂牌成立了校级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基地。理学院派出了李明、冯育强、王志明等9位骨干教师负责培训、指导工作。今年有来自全校不同学院近300位成员,参加数学建模基地活动,参加的学生队伍在不断壮大,基地成员是建模竞赛的人才储备力量。
竞赛只有四天,但功夫都练在平时。暑假集训,天气很热,集训内容密度大、难度高,师生们都很辛苦。每天都要去实验室,看文章,学习软件,上机,培训,脑力损耗强度大。而且,建模基地设在黄家湖校区,青山校区的同学挤公交往返于两地。熊嫚身边的同学陆续放弃,但她坚持到了最后。
坚持下来的队员都是经得起考验的,他们肯吃苦,能吃苦,不怕苦。每次比赛都很辛苦,几天几夜几乎不睡觉。熊嫚和队员从实验室出来时,已经累得快瘫了,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睡觉。这一睡,常常是连续20个小时。
参加今年的美国竞赛,四天四夜,队员们一共才睡十个小时,最后一天几乎不睡觉。老师和同学们一起,在实验室打地铺,太困了就一边睡一边想,想到什么就马上写。他们说“有地铺,能平躺一会儿就很好了。”
二月天气寒冷,开着空调还是冷。地板又格外冰凉,只铺一层被絮就睡在上面。夜晚凉气沁到骨头里,冯育强还差点因此生病。后来他想了个办法:把书垫在地上再铺被子。
咖啡,方便面,是竞赛必备品。竞赛最后一天,都是最紧张的一天,后一天对各项交稿程序时间卡的很严。李明老师的咖啡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。一袋咖啡,只冲半杯水,还一杯接一杯地喝,“只有这样才能提神。”就是这样,师生一起并肩作战。队员们精力上只要抗得住,就不会停下来。有时一躺下,想到什么就立即跳起来赶紧记下。
熊嫚的朋友们也给了她很大支持。只要是在黄家湖校区参加比赛,室友们都会去看她,给她买点吃的。比赛前,需要把席子、被子、电脑等搬到办公室,班上的很多男生、女生过来帮忙。
老师:精神支持,智力保障
“近年来,学校每年投入近三万元,用于基地维修、软件购买和参赛费用。”副院长李德宜认为,学校大力支持,领导倾力关心,老师们细心指导是建模团队成功的关键。今年获奖的队员都是老队员,他们几年来一直得到领导、老师的大力支持。
熊嫚是李明老师的“铁杆”,每次有比赛熊嫚必定参加。她非常感谢李老师,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时,她成绩不理想,心情不好,李老师安慰她:“第一次参赛没经验,没拿奖很正常。”她重整旗鼓,参加接下来的电工数学建模竞赛,成绩不错,李老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她:“你的数学建模能力比较强。”
08年是他们第一次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竞赛,共有3个队参加,配备的指导老师比较年轻。陈贵词老师的妻子刚生完小孩,陈老师想回去看看妻子和孩子却又强忍着不回去。冯育强老师的孩子也还很小,每天吵着要爸爸,他的妻子只好把孩子带来实验室。涂老师是位年轻的妈妈,比赛时她的孩子发高烧,她无法回去照顾。同学们劝她先回去,她却坚持把手上的工作做完才走,那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。
这次美国数学竞赛,他们没有把参赛的事情告知学校,默默地准备,默默地努力。李德宜稍有空闲就往实验室跑,56岁的李寿贵院长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时,队员们一点也不惊讶,这是老院长的习惯。
李德宜副院长经常从家里带来了香蕉、瓜子和糖犒劳队员们,有空的时候,李院长还来陪他们吃饭,和队员们一起讨论,有时候还有分歧,会反驳院长,但学术层次的争论,与师生、级别、身份无关。
竞赛最后一天,李院长还和队员们一起在建模基地待了整晚,困了,他就以桌为床,搭着基地的被子躺躺。队员担心李院长熬夜受不了,劝说他回去,李院长也没多说什么,仍在基地“巡视”。
“也没觉得有太多辛苦,现在回想起来,那几天凌晨1点左右,李老师都会送我回宿舍,他再回基地和另外两个男生打地铺,那些记忆很温馨。”作为唯一女队员,熊嫚这样说到。
(编辑 梅海兵)